去无方向的信 - 镜头
# 镜头
# 认识 6 种镜头
在我们彻底了解镜头到底能干嘛之前,我们需要先正经认识一下他们:
Canon EF 16-35mm F2.8
Canon EF24-70 F2.8
Canon EF 70-200 F2.8
这三支镜头是变焦镜头,就是可以拧来拧去,可以让画面变大变小的那种镜头。基本各大厂商都有自己的大三元,因为这三支镜头很重要。
数字越小,镜头拍到的画面越广,数字越大,镜头拍到的画面越窄,但同时,能拍到更远的地方。
所以 16-35mm 是广角变焦,24-70mm 是标准变焦,70-200mm 是长焦变焦,从 16mm 到 200mm,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常用焦段。
他们之所以叫“大”三元,是因为这三支镜头的最大光圈可以恒定 F2.8。
接下来,咱们看看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就是焦段固定的镜头,就是你不能拿着他们拧来拧去让画面放大缩小的镜头。
这是 Leica 的三枚镜头,长得比较好看,而且后面还有他们的重要戏份,所以就拿他们当例图了。从左到右分别是 28mm F1.4、35mm F1.4 和 50mm F1.4。
定焦镜头里我只想引出这三个焦段,因为我觉得这是可以进行练习的三个焦段,比 28mm 再广或比 50mm 再长,在我看来,都没什么练习的必要。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这三个焦段会用了,所有其他焦段的镜头也就基本都会用了。
例图的这三枚镜头的最大光圈都是 F1.4,我刚说过,光圈越大,体积越大,而且还会更贵。但同样焦段的镜头还有最大光圈是 F2 的,比如 28mm F2,只小了一档光圈,但体积会变小很多,而且还会便宜很多。
你看,那六大档,除了拍照片儿的时候好使之外,还能给我们省钱,多好!不用过分迷恋大光圈。
# 35mm 定焦
我在搜索引擎里输入“35mm 镜头”,出来了这么一些搜索结果:
“我最爱的 35mm 镜头几乎能拍任何题材”
“摄影师钟爱 35mm 镜头的七大理由”
“你离摄影大师就差一个 35mm 镜头了”
“你真的真的需要一支 35mm 镜头”
“专业摄影师为什么都喜欢 35mm 定焦镜头”
看起来大家真的都很喜欢 35mm 镜头啊,等轮到 50mm 的时候,我搜出来的结果大概是这种的:我第三推荐的相机镜头——50mm。明显在气势上就输没了,哈哈哈!
说回来,35mm 这个焦段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咱们先来看几张很可能是用 35mm 镜头拍的照片儿。
说实话,我觉得 35mm 镜头其实挺讨厌的。多往前上一步,拍出来的照片儿看起来就像是 50mm 镜头,多往后撤一步,拍出来的照片儿看起来就像是 28mm 镜头,或者,如果用 28mm 镜头拍一张照片儿,后期稍微裁切一点点,看起来就像是 35mm 镜头,视觉观感上基本没有太大区别……所以我只能是猜测,我猜这几张照片儿都是用 35mm 镜头拍的。
但这真是 35mm 镜头讨厌的点么?显然不是,非但不是,这反而是这个焦段最强大的特质。如果你往你的相机上拧上一枚 35mm 定焦镜头,基本相当于你有了一支 24-55mm 的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的镜头素质一般来说都要比变焦镜头高,所以谁不想搞来一支拥有着 35mm 定焦镜头素质的 24-55mm F2,或甚至 24-55mm F1.4 的“变焦镜头”呢?所以 35mm F1.4 才那么好卖,所以即便他还挺贵的,但仍然那么好卖。
但,这真是 35mm 镜头牛逼的点么?显然不是,非但不是,这反而是这个焦段最难搞的短板。
35mm 定焦镜头是一枚没有特点的镜头,他没有 28mm 镜头的视觉张力,也没有 50mm 镜头控制画面的能力。所以,他是最好用的,也是最难用好的镜头。
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了——距离。
拍照片儿的时候我们知道曝光要合适,我们知道要对上焦,我们知道好歹要构构图,但好像没有多少人会特别在意“距离”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在日常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距离是决定一张照片儿好坏最关键的密匙。
我说过,定焦镜头是一种你不能拧来拧去让画面变大变小的镜头,所以不管你什么时候举起相机,你能拍到多大的范围,其实已经固定住了。你往前上一步,画面就聚拢一点,你往后撤一步,画面就开阔一点。所以,用定焦镜头,你离一个东西的距离决定着这个东西在画面里的大小占比。
换一个角度说,同样都是拍人,你一个一个拍,拍了好几万人,如果他们在画面里的大小占比基本没变,说明在这好几万次拍摄的过程中,你和被拍摄对象的距离也基本没变。
咱们再来看几张 Alex Webb 拍的照片儿。
这一看就是同一个人拍的照片儿,为啥?看画面里各种视觉元素的大小占比,基本都一样,然后才是构图方式的统一……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画面里各种视觉元素的大小占比一样,所以才尤其显得构图方式统一。
刚才我说你离一个东西的距离决定着这个东西在画面里的大小占比,所以,如果占比一致,意味着拍摄距离没变……而对于 Alex Webb 来说,对于他用的 35mm 镜头来说,这个距离是 1.5m 到 3m。
如果你找来一些用 35mm 镜头拍的那种特别经典特别传世的照片儿,你会发现,好像只有这个距离特别适合这个焦段,好像所有好的摄影师拿起 35mm 镜头,都只拍这个范围内的东西。
# 50mm 定焦
如果非要给选择 50mm 镜头找一个理由,那我能想到的,有且只有一个:你是一个喜欢游离于人群之外的控制狂。
其实不管用什么镜头,学会控制画面都是必须的,但 50mm 镜头是控场之王。我们先来看看喜欢用 50mm 镜头的人说的话:
" It is an illusion that photos are made with the camera…they are made with the eye, heart and head. " —— Henri Cartier-Bresson
“说照片儿是相机拍的的人肯定是得了什么疯症……照片儿是用眼睛拍的,用心灵拍的,用脑子拍的。” —— 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
" Rather than a profession, photography has always been a passion for me, a passion closer to an obsession. " —— Marc Riboud
“摄影对我来说不能全算是职业,更多的还是热情吧,一种近乎强迫症的痴迷。” —— 马克·吕布
" I think of photography like therapy." —— Harry Gruyaert
“我觉得摄影能治病。” —— 哈利·格鲁亚特
咱们再来瞧瞧这三位拍的照片儿。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上次看过的那些 35mm 镜头拍的照片儿,完全不一样了,是吧,太规矩了。就像我刚说过的,选择 50mm 镜头,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摄影师是控制狂。
50mm 镜头的视角比 35mm 镜头的窄一些,但论收紧画面、压缩画面、控制画面的能力,在日常中,远胜于 35mm。因为在日常中,我们身边的环境大都比较局促,所以尤其显得 50mm 这个焦段特别紧凑。
而正是因为这个紧凑,所以好多人都用 50mm 镜头拍人像,离得近一点,光圈开得大一点,当个小长焦用。但我们看那些特别厉害的摄影师,他们用 50mm 镜头,却很少见他们把这个焦段当做小长焦来用,反而,他们把 50mm 用成了 35mm,甚至 28mm。
你说他们也挺奇怪的,那为什么不直接用 28mm 镜头呢?
这时候,就又可以引入一个新概念了:长焦拍大景,广角拍小景。正是因为长焦拍的大景只是“像广角”,广角拍的小景只是“像长焦”,所以这样拍,会给我们带来平时不常有的视觉体验。
那好,现在就又来了一个问题:怎么能让焦距较长的镜头拍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像广角?或,怎么能让焦距较短的镜头拍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像长焦?
距离,又是距离。
镜头越长,我们离得越应该远,镜头越短,我们离得越应该近。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用长焦就生怕画面太开阔,用广角就生怕自己不能把整个宇宙都拍进一张照片儿里去。
于是,我们大概也知道了上面那三位愿意用 50mm 镜头的另外一个原因了,那就是他们都不想离人特别近……Marc Riboud 最早用 50mm 镜头,但看他的照片儿,明显能看出来他比 Henri Cartier-Bresson 和 Harry Gruyaert 离人要近得多,所以后来他换镜头了,换成了 35mm。
我感觉,用 50mm 镜头的摄影师,尤其是搞 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不准确地翻译为我们常说的“纪实摄影”)的那些人,他们不太在意他们镜头里的“人”,他们满世界寻找结构性的画面,他们能非常细腻地觉察颜色和光线,他们精彩极了,但是,他们没那么在意“人”,即便他们的绝大多数照片儿里都有人,但他们只把“人”当做画面中补位的元素。这没有是好是坏的评判,只是陈述事实。看上面三张照片儿,只有 Marc Riboud 把人当人,所以后来他换镜头,大概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最后,咱们再来看两张照片儿。
上面一张是 Harry Gruyaert 用 50mm 镜头拍的,下面一张是 Bruce Gilden 用 28mm 镜头拍的……都非常精彩,但如果只陈述事实的话,我粗浅地认为,BG 比 HG 更在意他拍到的人。
正经用 50mm 的人,很少是为了不拍环境,他们就是为了拍环境才用 50mm,你可以多看照片儿感受感受,反而是用 28mm 的那帮,不爱拍环境,他们爱拍人…或者可以这么说,50mm 是用人点缀环境,28mm 是用环境衬托人物。
我之前很喜欢街拍,后来就越来越不拍了,因为我感受不太到人心和人心的那种联结,就很没劲,我可以找到结构性的画面,我可以试着去觉察颜色和光线,我可以把路上的人当做我画面里补位的元素,我可以模仿现在各大摄影营销号特别爱发的、大家也特别爱看的那种“街头摄影”,或“街头光影摄影”,或“街头色彩摄影”,但我总觉得好像哪儿不太对。至于“人间烟火气”的那种扫街,我就更不喜欢了。
# 28mm 定焦
" I don't pretend to be an intellectual or a philosopher. I just look." —— Josef Koudelka
“我不想假装自己是什么知识分子,或者哲学家什么的。我就是,看,而已。” —— 约瑟夫·寇德卡(防杠注:我知道寇老师用的是 25mm 镜头。)
" I don't have anything to say in any picture. My only interest in photography is to see what something looks like as a photograph." —— Garry Winogrand
“我完全没打算用我的照片儿去表达点儿什么,我对摄影这个东西唯一的兴趣,就在于我想看看我拍的那些东西变成照片儿以后长什么样儿。” —— 盖瑞·温诺格兰德
" I'm always'wired', always awake, things are always rattling through my mind. I suppose I've started to calm down a little bit, but in that first ten-year period that I was on the streets of Sydney I was just manic. Insane. " —— Trent Parke
“我这个人一直挺怪的,什么时候都特警醒,脑子里整天嗖嗖过事儿……我觉得最近我开始有点儿平静下来了,但最早那十年在悉尼街头拍照片儿的时候,我基本就是个精神病儿,躁,疯得很。” —— 特伦特·帕克
" Don't be afraid to take bad pictures, because good pictures are the mistakes of bad pictures." —— Gueorgui Pinkhassov
“不要怕拍到那些坏照片儿,因为好照片儿就是那些拍坏了的坏照片儿。” —— 格奥尔基·平克哈索夫
"I have no ethics. " —— Bruce Gilden
“我没有道德。” —— 布鲁斯·吉尔顿
28mm 是我最心爱的焦段了,上面提到的这五个人在我的心爱排行榜单上也是很靠前的几位,光是看到他们几个人的名字我就激动得想当街起舞!28mm 太精彩了(包括寇老师用的 25mm),用 28mm 的人也太精彩了(包括用 25mm 的寇老师),继续,不说废话,咱们马上看照片儿。
我之所以喜欢 28mm 镜头,是因为他最自由。
你应该还记得我反复提到的“距离”,我们来想一下儿:我用 50mm 镜头,横构图,如果我要拍一个人的胸像,我大概距离这个人 1.5m 远;如果我想拍他的半身像,我大概要再往后退 1m;如果我想拍他的全身像,我大概要再往后退 2m;如果我想拍一张人小景大的照片儿,让人物融入环境,同时更多地传递一些环境信息,我大概需要退到十米开外了。
如果我用 35mm 镜头,情况稍好一些,但这个现象依然存在。
至于 28mm 镜头,在半身像的距离,往前走一小步就是大头像,往后退两小步就是全身像,再退两步就是大环境的环境人像。
50mm 镜头控场能力强,但很多时候,我的 28mm 多往前走两步就能干掉 50mm。35mm 镜头前后游走相当于 24-55mm 的变焦镜头,但我的 28mm 前后游走,说夸张点儿,相当于 21-85mm 的变焦镜头,所以我的 28mm 只要前后微微游走就能干掉 35mm。
对于 28mm 镜头来说,基本没有什么画面不能在 3m 内解决,基本没有什么画面不能在五步内解决。另外,28mm 镜头能创造出可被控制的视觉冲击力。
24mm 以下的镜头,虽然比 28mm 更自由,但它们有点儿自由大发了,很难控制背景,而**“控制背景”对一张照片儿来说非常重要**;50mm 以上的镜头非常容易让画面化繁为简,但它们很难创造出视觉冲击力,也很难让阅图的人体会到那种临场感。
而很多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儿,恰恰非常需要那种临场感。我们再来看两张照片儿:
但真是这样么?35mm 真的没有特点么?用 50mm 的人真都“有病”么?28mm 真是全宇宙最好用的镜头么?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非常个人化的看法。
我之所以说 28mm 镜头是全宇宙最好用的镜头,只是单纯的因为他最能满足我目前的拍摄需求,以及 28mm 镜头的视觉效果最符合我目前的审美趣味。
因为相机就是相机,而已,镜头就是镜头,而已,至于他们之中谁是最好用的,都由“此时此刻”的“我”来决定,彼时彼刻的都不行。
# 变焦当几枚定焦用
在我的认知里,变焦镜头的意义在于,你仅仅拿着一支镜头,但却相当于你拿着几枚定焦镜头。
举个例子,16-35mm,如果我把他装在相机上,相当于我有了 16mm、21mm、24mm、28mm 和 35mm 这几枚定焦镜头,或者再把 21mm 和 24mm 给踢出去吧,只留下 16mm、28mm 和 35mm。
(微微说,也可以偶尔留下 25mm 试一试,因为……看过上一封信的你一定清楚为什么,哈!)
至于 17mm、18mm、19mm、20mm、22mm、23mm、26mm、27mm、29mm、30mm、31mm、32mm、33mm、34mm……只是因为这支镜头在从 16mm 到 28mm 到 35mm 的变焦进程中必须得路过它们,不然的话,它们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24-70mm,只保留 24mm、28mm、35mm、50mm、70mm,中间的进程也都基本没有用。
于我而言,我的 24-70mm 只有两个焦段,28mm 和 70mm,70mm 也只在拍人像的时候会用,很偶尔很偶尔我会用一下 25mm 和 35mm。
70-200mm,呃,很随便,想怎么拧就怎么拧,需要拧成什么样就拧成什么样,变焦变得越长就越随便,70-300mm、100-400mm、100-500mm、150-600mm、200-600mm,随便拧……也只有这种长焦变焦镜头是例外,他们大概是“不拧来拧去地你就完蛋了”。
再看回来,16-35mm 我们保留了三个焦段,其中 16mm 很难是常用焦段,所以这支变焦镜头相当于两枚定焦镜头,28mm 和 35mm;
70-200mm,随便拧,而且需要用到这种长焦变焦镜头的基本都是主题性很明确的那种专业拍摄,比如风光摄影、野生摄影和运动摄影什么的……普遍意义上来说,跟我们日常的拍摄关系不大,所以也不用特别过多地考虑;
最后,24-70mm,这支镜头,满打满算,相当于五枚定焦镜头,70mm 端可以当 85mm 镜头(传说中最好的人像焦段)来用,所以,24-70mm 大概是大三元里普适性最强的一支镜头。
如果你只想买一枚定焦镜头,那就买 35mm,如果你只想买一支变焦镜头,那就买 24-70mm,但其实我最掏心窝子的提醒是,在你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啥之前,千万别瞎花钱一股脑儿买回来一堆镜头。
说句比较狭隘的话,如果不是发高烧级玩家或职业摄影师,尤其是需要经常性接散活儿的那种,把大三元都配全了的人,基本都是不太会拍照片儿的人,或者至少是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个说法我在上一次的课里提到过很多回,之后咱们会展开说说这事儿,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再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框。
“框”就是照片儿的那四条边,这个世界很大,但当你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你就从这个巨大的世界中截取出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你需要对这个长方形里的一切负责,你需要把所有你不想负责的东西都隔在“框”之外。
所以,你需要非常了解这个长方形有多大。
之前我说过,如果你用定焦镜头,不能拧来拧去让画面放大缩小,意味着你站在一个地方,举起相机,能拍到多大的范围已经是固定的了,如果你坚持用一枚定焦镜头,用了很久,你会非常熟悉这个焦段的“框”。
最后,你甚至都不用举起相机透过取景器看,你就能知道如果你举起相机拍,你能拍到的范围有多大。
但变焦镜头,能拧来拧去,你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能让画面放大缩小,你就拧,瞎拧,你就拧吧,你拧上一万年,你也不清楚你一抬手能拍到多大范围,而如果你不清楚这个,基本上你就很难拍出好照片儿。
**所以我才说,要把一支变焦镜头当做几枚定焦镜头来用,变焦镜头的方便在于带一支约等于带几枚,而不在于可以拧来拧去地放大缩小……**想用好变焦镜头,最好能先用好定焦镜头,你需要多少熟悉熟悉那些“经典定焦镜头”的“框”。
# 来源
- 极客时间《去无方向的信》 (opens new window)专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