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 - 谈摄影
# 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
我们的课程进行到这里,你应该多少也明白了摄影绝不仅仅是“拍到”那么简单。而在这套课程结束以后,你应该也不想再和其他爱好者们一样,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就“泯然众人矣”了,没有再拿起相机的动力和欲望。不光能拍到,还能拍好看,还能在长年累月的持续拍摄中找到快感,这是我跟小麥当初设计这套课时最主要的想法。没错,“艺术”这词是挺大的,也都快被用滥了,但学完这节课后你就会明白,艺术,其实也没多高大上,它原原本本就扎根在你我的日常生活里,也只有它,才是让你能一直持续拍下去的动力。
话不多说,咱们还是先来看几张图,它们都来自于我喜欢的几位中国摄影师。
上面这些照片应该是你在平时浏览摄影相关内容时,比较难见到的图片类型。这些摄影师的个人风格鲜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非常固定的拍摄技法,拍摄主题也相对不变。长年累月保持一机一镜拍摄同一主题,这是职业摄影师与业余爱好者间最大的区别。
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图片全部取材于摄影师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战地苦难、旅游美景,或是突发事件这些刺激人的外在因素。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模仿起来都有一定难度,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摄影师这个人本身。
简单分析下几位摄影师的图片。
首先是黄京。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每天都挂着一台全手动的胶片旁轴相机,只要出门就拍两张,曾因为“喜欢观察单位食堂的鱼缸,而为了表达这种特殊的喜欢,前后拍了 4000 多张照片”的人。他的拍法本身没有什么难度,就是靠纯粹观察日常生活里的琐碎细节,完全利用自然光,估焦估曝光,将这些细节直接、忠实地拍摄出来。虽然拍法没有难度,但恰恰是他这个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角度无法被人模仿。优秀摄影师区别于爱好者的一大表现就是能将平常人觉得“这有什么可拍”的东西给拍出来。他能看见的你看不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即便是处理同一个场景,面对日常生活里相同的素材,不同的摄影师也可以对它们采取不同的视觉观察角度,使得这些相同的场景变成不同的照片。听上去挺玄的,但其实“观察角度”分解成参数无外乎就是距离、景别(近景、中景、远景)、取景框线(焦段)、拍摄角度(俯视、仰视、平视)和快门时机,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变量,都能获得不一样的照片。长年大量用一机一镜拍摄同一主题的摄影师,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视觉的肌肉记忆,在面对一个场景时,能如同直觉一般在脑袋里将这些参数瞬间组合好。而想形成这样的直觉,就需要你在日常练习时,面对同一个场景,尽可能地多拍,不要拍完一张就草草收场,学会等待、预判快门时机,尝试用同样的镜头站在不同的距离下拍摄,远中近、上中下都观察好了再按快门。
说回到这些例图本身。如果摄影师仅仅将他直接拍好的照片不加编辑,不加处理地原封不动给放出来,你大概率也不会觉得它是一张好照片。摄影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止步于按快门,后期编辑是每个想拍好照片的人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许多摄影爱好者都会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后期了的照片就不是好照片,好像只有“原片直出”才是正统。而我想纠正的是,首先,“原片直出”也是后期,是相机算法给出的后期,这在咱们之前的课程里已经说过了。其次,后期并不仅仅指涂抹、抠脸、加噪点、加暗角、更改画面内容、磨皮、拉腿等这些技巧;像是裁剪画面、调整画面明暗反差、调整色调、更改饱和度、点亮阴影、压暗高光等均属于后期的范畴。我们这套课里给出过的所有例图,每张都是摄影师后期调整的结果。建立完整的后期意识,是拍好照片的必要条件。
第二位摄影师尤达任,用到了凹版印刷(Photogravure)这一古老工艺。它的操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将曝光放大好的明胶照片转印到铜板上,利用化学反应将铜板腐蚀后,再涂抹油墨于铜板上进行印刷。由于油墨本身的质感,使得印制出的照片影调柔和,颗粒感细腻,看似平淡的画面经由工艺处理后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工艺本身就是组成照片的一部分。职业摄影师会主动选择用后期工艺打破视觉惯性,不避讳让照片变成纯粹人造的工艺品,对他们而言,什么都没有“好看”重要,这也是他们与摄影爱好者的一大不同。而理解这类照片,往往就需要从摄影师的创作过程本身入手,明白工艺到底在作品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你可以再体会体会我们上节课提到的一句话,什么叫作“画面就是事件本身”。
许多职业摄影师并不纠结于前期拍到了什么,对他们来说,来自现实的照片只是素材,如何利用后期恰当地处理运用这些素材,使它们呈现新的含义和新的视觉效果,要远比这些素材在前期拍得好不好更加重要——乍一听起来这很像平面设计的思维,没错,这就是摄影术发展到今天,人们打破“摄影只能基于现实”这一思维定式的方式。像是山本昌男、深濑昌久、托马斯·苏文,甚至包括森山大道在内的一众日本街头摄影师,都是借助了后期处理与暗房工艺才能创作出他们的那些名作。贴几张例图,我就不再多说了。
深濑昌久《鸦》的许多照片并不是一开始就拍到的,而是后期从原片里裁剪放大得到的。
讲到这儿,你应该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说,摄影并不单纯局限于一张照片本身。照片只是一座桥梁,摄影师想利用照片传达的观念,我们通过照片感受到的情绪,照片的审美属性、社会价值,都是我们在回答一张照片“为什么好”时应该考量的因素。
回到开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贝歇夫妇好?因为他们的照片完整记录了二战后德国的工业建筑特征,那些照片本身所具有的文献价值,给后世理解德国工业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我们为什么说杉本博司好?因为他透过照片,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我们能从他的海景中感受到平静,从废弃的剧院里体验到永恒。他通过拍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远古动物模型,带我们进行了一次时光穿梭,让我们看见了陆地上还没有人时的景观。我们为什么说荒木经惟好?因为他有勇气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完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有勇气用照片来挑战当时社会的诸多禁忌。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是你,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敢不敢把自己跟老婆的私房照片放到市面上给大家品头论足。荒木的名作《感伤之旅》,不仅仅是一场蜜月旅行的完整记录,更是一份私人日记,其中包含更多的是在他老婆阳子去世后,用照片展开的对生死的探讨。
摄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拍,并没有任何限制。每当我们苦恼于不知道该拍什么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先入为主的偏见,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跟想象力。摄影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想到了借助各种工艺来达到让自己区别于绘画,脱离于现实的目的。初学者可能会认为这偏离了摄影的本质,但我想说的是,恰恰是因为对各种工艺的运用,才拓宽了摄影的可能。我们之所以会固执地认为没后期的照片要比后期过的高级,抓拍就比摆拍难度更高,是不是因为看过的照片太少,对摄影的认识还依然停留在“拍到”“记录”“还原生活”这一层面呢?
职业摄影师会运用到那些工艺,将拍摄过程复杂化,很大原因是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只有不一样,人为拔高拍摄门槛,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我们不是他们,日常生活里一般也不会和其他人“斗片”,暗中较劲,但我们为什么依然会执着于拍到一张好照片,依然想要和别人不一样?这又回到了往期课程里问过无数次的那个问题: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拍照。
摄影由客观观察转向主观呈现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拍摄时间越长,越会对外界刺激脱敏,如果这时不转向拍摄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照片表达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你必然会失去拍摄的动力。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摄影其实是个内观的过程。在利用复杂形式吸引到足够多的眼球和赞扬后,你的摄影之旅才刚刚开始。我这几年的一个感受是,一开始我也会被门槛高、形式感强、拍摄过程复杂的作品所吸引,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曾经许多我认为“这有什么好”的照片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心头好;曾经我理解不了,认为“是个人都能拍出来”的照片,恰恰成了现在我百看不厌的作品。导致这个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随着自己拍得、看得越来越多,我的差别心正在逐渐消失。
照片是一扇门,一张照片背后承载的是摄影师的内心世界,我们能通过这张照片,看见他的世界的样子。一个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照片,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被张内咸、宋朝的照片所吸引。他们照片的好,不是因为使用的技巧有多华丽,拍摄门槛有多高,而是因为那些照片就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来自于他们这个人本身。
张内咸是一名体育老师,他的日常就是和孩子们打交道。只有他才能跟孩子们玩儿到一起,成为孩子里的一员,看见那些别人看不见的天真笑脸,而他的这个视角我永远学不会。
摄影师宋朝本身就是矿工,作为一名矿民的生活经历,给了他看待留守老人和矿工同事们不一样的角度。他照片里的矿工并不是黑色、痛苦、单调的。相反,因为他深刻理解矿工的生活,明白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他选择呈现了矿工们最“正常”的一面,不去放大苦难。我们能从他的照片里感受到乐观幽默,体会到每个人的个性,看得见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类似这样的照片,不是靠单纯的学术思辨和专业技能培训就可以学会的,想拍到它们,你首先得成为这样的人,将视角放回到平凡人的普通生活。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我们以前说过,审美是主观的,但美是有客观标准的。这句话并没错,但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我也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建立起了自己对于“美”的标准后,我是不是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他人?
很多人总喜欢问“能评价 XX 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吗”这样的问题,其实困惑无外乎就是为什么他拍出那样的作品就可以成名,而那些成名的作品究竟又好在哪儿。会问这类问题就意味着提问的人其实并不喜欢这些作品,但总想尝试去理解它,觉得人家出名肯定是有道理的,说白了还是被名气和权威所裹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力不够,所以才看不懂这些照片。
作品的名气只取决于它被谈论的次数。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所谓的“价值”,是人赋予的,跟它本身的好坏无关。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别人赋予的价值就要比我的个人感受更有价值,更重要?
蒙娜丽莎只是张证件照,鸡缸杯就是个黄酒杯,甭管它们被谁用、卖多贵、如何被无数人大书特书,吹得神乎其神。我们要学会区分作为谈资的“艺术”和自己真心喜欢的“艺术”。艺术只可能是私人感受而无法与任何人共享,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放在博物馆里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你看不见。所以,对于那些看不懂的照片,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没必要困惑。照片是用来感受而不是用来研究的,尝试去跟任何人争论一张照片的好坏都是没有意义的,你说服不了别人喜欢上一个他感受不到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其他人眼里“客观的美”?为什么又非得被别人的标准牵着鼻子走?如果一个东西能让你自得其乐,你又何苦纠结于它符不符合其他人眼里的“客观标准”。连价值都是人赋予的,那什么美不美、艺不艺术的,难道不是一个大骗局么?这就像总有人说要“跳出盒子思考问题(think outside the box)”,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只是跳到了一个更大的盒子里而已。
好不好不重要,真心喜欢才重要。
“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前提是这张照片不需要用千言万语来解释。”
我最开始拍照片的时候有个执念,特别要“纪实”,我那时候跟我的客户说我拍照片的时候就当我不存在,你们该干嘛干嘛,后来在一次跟我老师的交流中,她说了这么个意思,她说好的照片是要从照片中看见摄影师自身的。当时我大概能明白那个意思,但不是很能特别清楚地 get 到精髓。不过,随着我拍照片的时间一天一天变长,随着我拍的照片一张一张变多,我现在很清楚什么叫“好的照片是要从照片中看见摄影师自身”。
那些画面里没「我」的画面和那些我能感受到但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我当然可以拍下来就给自己看,但我知道我马上还会回去,所以我就看看就好,自己感受感受就好,不拍了,拍不出来就是拍不出来,拍不出来就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准则和一个追求,准则是只拍真正能打动我的东西,追求是努力让别人也能感受到我的感受。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别人懂不懂自己的照片不重要,但我认为他们大部分人只是在找借口偷懒,他们就是不承认自己拍得不好或者拍不出来。我们在第 2 课第一次提到 Christopher Anderson 的时候说过,老婆孩子最难拍,因为自己的老婆孩子自己怎么拍自己都喜欢,但要让别人也喜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拍自己喜欢的东西最怕的就是自我感动。
所以这事儿最难的就是需要你在融入的同时,又有能力把自己抽离出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照片。比如这次我给孩子们拍了一些肖像照,如果我只是我,那这些照片我怎么看怎么喜欢,因为我爱那些孩子,我看见他们的脸就会想起我们滚在一起的日子。但如果我不只是我,那这些照片就能分高下了。比如下面三张,第一张相对最差,第三张相对最好。
但相对最好的第三张也比不过下面这一张:
具体原因就不展开细说了,我不想用“千言万语”来解释我自己觉得自己拍得好的照片。
怎么能在看自己的照片的时候客观起来?就像我们第 17 课说过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地阅片提高审美,大部分照片也可以用我们第 10 课给出的方法:真正决定照片好坏的是它视觉上的好不好看和它的拍摄难度,而拍摄难度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衡量,比如视角观察难度,你看得见的别人看不见,比如技术操作难度,你会拍的别人不会拍,比如许可拍摄难度,你能拍的别人不能拍。总而言之,就是要判断一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
简单说,第四张照片之所以比前面的几张好,就是在这个“可复现概率”上。另外,也有许可拍摄的难度,因为我知道如果是别人,小小猪肯定不会把里面的衣服脱掉,而如果里面有衣服,这张照片就不是这张照片应该有的样子了。
看到后面的朋友一定能发现前面那几节无聊的课的重要性。我们用基础知识分析照片,我们用基础知识反思我们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犯的错误,会分析才能模仿,能模仿才好自主创造,而会反思,才会改正,才会练习,才会提高。等这些都过去了,我们就可以像现在这样,聊一聊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和脱不脱衣服的区别了。
在开篇词的留言里,有人问过这么一个问题:“请问照片一定要做后期吗?”我的回复是:“你用手机或相机直接拍出来的所谓‘原图直出’也是经过手机和相机的内部算法后期过的。一张照片完整的生命周期应该是:预案→拍摄→后期→输出。”另外,关于后期,有人建议应该简单实用地讲一下全流程的色彩管理:采集、存储、转换、输出,这当然也是后期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是,跟暗房一样,色彩管理过于专业。
所以现在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连后期的必要性都怀疑,一派甚至都开始要色彩管理了,咱们取个中,来看看基础的后期,也就是说大家平常能用上的后期技术,都能干嘛。
首先最基础的,RAW 图。
我们前期如果拍 RAW 图,向上超个一两档、向下差个四五档曝光都没有问题,后期分分钟压下去拉起来。
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屋里光线本来就不太好,我又为了保证大景深和不糊片,光圈用了 F5.6,快门用了 1/125s,同时,为了保证画面纯净度,ISO 设置为 400,虽然成片看起来黑乎乎的,但在拍的时候,我能在取景器里非常清楚地看到我都拍了些什么,回来把曝光往上一拉就齐活了。所以,RAW 图真的很好使。
再来,基础调色。
别人我不知道,但我的照片没有一张是当时当地“原本”的颜色,只是如果没有原图,别人不会察觉,有的时候甚至差别会非常夸张,但同样,如果不看原图,不会有人察觉出有什么异样。很多人大部分情况下都用“滤镜”这种东西,其实滤镜无非就是一组调色参数的预设,但再好看的滤镜也不可能把照片完全调成你希望他应该是的那个样子。你看,说来说去,就又说到“需求明确”的问题上了,也就是这套课里都说贫了一句话,叫“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想干嘛”。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就调不了色。其实技术是很简单的,就那么几个选项,拖着标点左拉右拽就行。
我老师前两天刚在她的星球里说了一句有关后期的内容,她说:“摄影后期有两个内容:一是软件操作,包括各种外加滤镜和插件的应用,这是纯技术层面的能力,不分题材,简单说就是 Lightroom 和 Photoshop 之类的后期软件的操作水平,有太多教程可以学习;第二就是审美,因为你有了工具还要知道最终该得到怎样的效果才会用,这一层无法学习,是人各方面素质的积累。”
前段时间在社群里评片的时候,我提到过“俗气的蓝色”,我说如果想知道什么是不俗气的蓝色,需要大量阅片,自己慢慢体会。但说实话,我没特别细想过这个问题,这次写结束语,我就细想了一下,我为什么要把我照片里的蓝色调成这个蓝色?我为什么要把我照片里的绿色调成这个绿色?为什么这个蓝色看着就舒服?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 Alex Webb 的这张照片,包括 Stephen Shore、Harry Gruyaert 他们那一众色彩大师们的照片。
其实我对颜色的把握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就使劲看他们的照片,之前练习调色的时候也试着去模仿过,时间长了,我在模仿的过程中练了技术,同时,又有了自己的思路,但也明显能看出来我调色的时候受他们的影响很深。
再来,黑白影调
我老师曾经说过:“很多同学有点头疼黑白后期的度,其实还是看得太少,没有建立对黑白影调的直觉,调整后的图片数码感强烈,无法和使用过数千卷黑白胶卷的摄影师相比。所谓直觉,也不是拍脑袋就能建立的。”
我也没“使用过数千卷黑白胶卷”,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能多看,然后就是多试着调。黑白特别要质感,这个“质感”怎么调出来?反差大就是有质感么?加反差不是光拉高对比度就行的,就光一个“黑要足够黑,但是还要能看出细节”就够你喝一壶的,你可以自己试试。
再来,基础美颜
当初我最开始练习修人脸的时候拿 Bruce Gilden 的名作恶搞过,现在看修得很糙,但当时修完特 Happy。在这里看可能图比较小,看不大出来,如果用原图放大来看,人物的皮肤质感完全被保留下来了,没有像美图秀秀一样把人磨成充气娃娃。或者其实你可以把左边这张图放进美图秀秀里美颜一下,看看能美颜成什么样。
说张正经的,这是二毛,一个在达祖的小帅哥。因为我拍人像的时候经常都是在光线非常差的环境里拍,举个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打个光,要说是软光吧,光源面积不够大,要说是硬光吧,光线强度又不够,所以脸上的油光、瑕疵啥的都被放大了,不柔和也不犀利,哪边儿都不沾,不修不是本人,修过的才是我眼里的二毛,不是作假。二毛已经够帅了,你没有在阳光下见过他,那种精致完全不像个平常人。
这张照片我修了大概三个小时,我最长的一次是一张脸修了十几个小时。这十几个小时我都干了些什么?中性灰、双曲线、高低频、局部微调、平衡色温、统一色相、补色、USM 锐化,吃饭抽烟上厕所……咱们以后找机会细说。
再来,拼图
这个在第 16 课讲风光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除了这种拼长图之外,简单的照片合成还包括 HDR 合成和多图堆栈……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为风光服务的,如果你平常就拍拍自己的小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基本用不太到。
风光那课我找了一张我拍的例图,贵阳花果园的楼群,那张的难点是要跟着灯光的节奏拍,而这张例图的难点是这些羊羊会动,拼图最怕的就是画面中的元素不固定,如果画面中的元素不固定,后期拼图的时候就很麻烦,甚至会完全拼不上,所以我就要观察羊群,然后想办法伺机而动。
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在操作上比较简单的拼图,也可以适当地挑战一下不好搞的画面,想想那个“可复现概率”,反正闲得没事干,耐下心,啃一啃难啃的骨头,这样会收获很大,进步很快。
再来,给黑白照上色
这是一件比较闲情逸致的事情,但如果想做好也是得不停地练。其实,如果真的能把上色这件事儿,就这一件事儿,做精,这辈子也不愁没饭吃了。
我之前看过一篇报道,国外有个人专门给黑白照片上色,但他会在上色之前做很多功课,比如给战地照片上色,他要查当年的军装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材质的,还有那些军备物品的颜色和材质,他会去做实验,看炸弹爆炸的时候最中心和最边缘的颜色。他天天做这种事儿,上色速度和技术不可能有问题,同时还足够极致。
所以,如果按他的路数,我在给 Ansel Adams 这张照片上色之前应该先去 Grand Teton 国家公园看一看,那儿的树到底是什么颜色,山是什么颜色,土地是什么颜色。第二张上色的例图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张了。首先因为是迪士尼,再来就是通过上色,我把这张照片变成了另一张照片,这就意味着,这张照片完完全全地属于我了。比如我把路灯点亮了,比如我把我自己拍的迪士尼城堡没有 PS 痕迹地 P 到了 Walt 和 Mickey 的前面,和谐得就好像这座城堡本身就应该在那儿似的,再看原图都觉得原图少了点什么,觉得原图雾太大了。
最后分享的这种是最闲出 P 来的了。
当年我很无聊,纯想练练技术,就随便找了一张我在街上拍的照片,用 Photoshop 把路人都 P 没了,用了好长好长时间,即便比对着原图,也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 PS 痕迹。
我其实不赞成在照片中用太多这种技术,只是我觉得可以学习一下这种技术以备不时之需才这么搞了一张,我没在我正经拍的照片中用过这个技术。如果画面中有无关元素,应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屏蔽掉。你想,前期屏蔽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需要用 1 秒钟,但如果靠回来后期,就需要用好久好久。
我之前学用闪光灯的时候看过一套教程,是 Zack Arias 的,他被国内的朋友们戏称为“一灯大师”,因为他拍照片就用单灯,但配合各种塑光配件,他能把打光效果搞得天花乱坠的。他拍照片之前会做足准备,试光就要十几二十分钟,为的就是在后面的拍摄中不用再考虑灯光了。我看过他拍的原图,可以说基本都不用后期了。他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有任何看不下去的地方都不会凑合,要调整,他说:
“我当然可以靠后期把这些东西修掉,但如果它们一直在那儿,这就意味着我每一张都要修一下,虽然也很快很简单,但毕竟还是耽误我时间了,你们哪儿知道我的时薪是多少,我没工夫干这种事儿。”(大意)
为什么我在这套课里没有讲后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怕你不重视前期拍摄,因为后期有的时候确实看起来很醒脑,能化腐朽为神奇,但一张真的能后期好的照片,前期一定不是腐朽,所以不要只寄希望于后期,甚至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后期中去。
到最后应该是这样,你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那张照片后期完了会是什么样了,或者,你因为知道你想把一张照片后期成什么样,所以你要决定前期怎么拍才能更方便你后期。
我在第 17 课里提到过我老师说过基本功过关需要满足十条标准,但我没有很详细地展开说,有人就在留言里问我那十条标准是什么,下面我来搬运一下我老师给出的标准。你没有不会用的相机。无论什么型号的相机都是基于摄影的基本原理设计的,你只要找到光圈、快门、ISO、曝光补偿、选择对焦点和测光方式的控制方法,就能用它拍摄。哪怕你完全没见过,也没有说明书,都能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使用方法。
- 你有使用非常熟练的相机。所谓非常熟练,就是能用它实现任何自己想要的拍摄结果,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设置出正确参数。
- 不需要经过拍摄并观看回放,就能够判断出当前光线下可能获得的拍摄结果、当前光圈焦段下的景深效果。
- 熟悉各个焦段镜头的成像特点、常用范围。
- 熟练使用 Lightroom 和 Photoshop,熟悉所有工具的用途,熟悉图层和蒙版,熟悉动作和色彩配置文件,熟悉常用的滤镜和插件。
- 能够熟练拍摄常见题材,包括肖像、风景、夜景或者星轨、静物、快速拍摄类作品(街拍或纪实类),尽管风格不突出,但能保证图片质量很高。
- 能够判断出大部分摄影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处理手段,熟悉不少于五十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和生平,了解他们的技术特点和创作理念,曾经认真研究过其中至少一位的拍摄手法,基本掌握类似的拍摄技术。
- 至少输出过十张大于 A4 尺寸的个人作品。
- 每年至少参观一次摄影展览,购买一本摄影画册。
- 困扰自己的拍摄难题中没有任何与器材相关的内容。
然后我老师还说:“以上是我个人对基本功过关的定义,其实还不算完整在我眼里,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前,你是没必要跟随任何老师学习摄影的。因为这些内容必须通过自学来掌握,没有无法理解的原理,都是实操类的练习功夫。在这个学习阶段老师没什么用,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老师才可以开始讲解,到底什么是摄影,该怎样精进。”
我先出个洋相,拿我刚买了相机的时候拍的照片跟我最近拍的照片做个对比,没几年的工夫,相机还是那台相机,没换,但相机后面的人已经升级了,不是当年的那个配置了。
我老师说过,拍照片这件事,没有谁能跨过时间的鸿沟……其实,又何止光拍照片这件事是这样,我们的成长,我们经历的事情和情感的累积,都是这样。
在这篇结束语里,我讲了好多无聊的琐事。人一辈子能有几件大事儿,大多数时间我们的生活就是被这些无聊的琐事填满的,人和人的感情也是在无聊的琐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所以,让我们先学会享受其中吧,拍不拍的真的没那么重要,等完全沉浸了,一端相机,兴许照片自然而然就来了,即便拍的也只是一些琐事。
最后了,我们来看一张照片:
这是 Lufus 拍的一张照片,很平常,但我很喜欢,因为我看着这张照片能闻到这个地方的味道,能感觉到冷空气吸进鼻孔和肺腔的那股劲儿,能听到沙沙的风声和远处路人微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我之所以能这么通灵,是因为我也去过类似的地方。
所以,我们拍照片,到底是在拍些什么?我们看照片,到底是在看些什么?
开篇词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拍照片是一件没什么用的事儿。”
结束语最后的最后了,我要说:“我在开篇词里说得对。”
# 来源
- 极客时间《摄影入门》 (opens new window)专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