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无方向的信 - 构图
# 态度
好照片儿的硬指标是“好看”,能促成这件事儿的最强催化剂是“难拍”,但我们受限于阅图数量、读图经验和视觉习惯,可能很难把照片儿拍得特别好看,又因为不会什么高深的技术,可能不会去特别费劲地拍什么,或者说普通的技术也不够过关,拍不到什么特别费劲的东西……所以这次,我们不聊那些人拍的照片儿了,过于高远,我们聊聊我们自己平常拍的那些东西。
虽然我们拍不了特别好看,但我们要奔着好看了去,虽然我们用不上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我们拍照片儿的时候,如果能稍微再多注意一点点,拍出来的照片儿的质量就会有显著提升……
# 横平竖直
**“横平竖直”听起来好像是一种操作技术,但其实是态度。**因为过于简单,更多的还是一种态度吧,一种你想把照片儿拍好的态度,这在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而一旦你可以比较轻松地横平竖直了,或者说你已经有肌肉记忆了,一抬手就能基本横平竖直了,你就可以不横平竖直了,因为照片儿没必要横平竖直……你可以说你能横平竖直但你选择歪七扭八,但你不能因为做不到横平竖直而给歪七扭八找各种借口。
我说照片儿没必要横平竖直,但有一种照片儿是例外,那就是你让人看出来了你有明显的意图想横平竖直,这种照片儿就必须横平竖直,哪怕前期拍摄的时候没拍正呢,你也要后期纠正过来,不然就叫不讲究……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儿,我用手机拍了一下旺财前段时间给我买的小书架,准备发个朋友圈,展示一下陪着我在成都的这几本画册。
# 注意边角和背景
很可能是因为自动对焦的原因,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关注取景器里的整个画面,所以很多照片儿都会出现边角问题和背景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拍到了一些完全跟这张照片儿无关,甚至是影响整张照片儿观感的东西。
比如还是上面这个场景,我拍完刚才那第一张之后,发现拍得不正,而且左下角有一坨白花花的东西,所以,我把白花花的东西拿走了,然后还多努力了一小下,让书架看起来没那么拧巴了:
注意,看左下角,虽然那堆白花花的东西被拿走了,但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黑东西在那儿,那是我双肩背的一个角,即便它比起那些白花花的东西已经非常不显眼了,但这根本就不是显眼不显眼的问题,这是它死都不能在那儿待着的问题。
所以现在又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背景这么干净,一个黑色的东西居然会不显眼?因为左边放着很多杂物,挡住了灯光,在墙上投下了黑影,所以,那些黑影也是要处理掉的……这么大面积的黑影,很难叫它边角问题,所以它是背景问题。
把这张图暂且放一下,我们先来聊一聊背景这个东西。
我经常会评价一张照片儿背景太乱,我们拿书架这张跟 Mark Power 的一张照片儿比对一下:
按理说,书架这张照片儿很简单,主题突出,背景啥也没有,而 Mark Power 这张教皇葬礼直播现场的照片儿乍一眼看上去乱糟糟的,但实际上,书架这张比葬礼直播这张乱得多。
直播这张照片儿的上半部分是现场大屏的后面,由一个一个小屏拼起来的大屏,这张照片儿的下半部分是正在看大屏的人群……从空间上说,人群是背景,但从视觉上说,由于这张照片儿创造出了一种非常迷惑的视觉观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明明离摄影师更近的大屏反而是背景。
但无论大屏是背景,还是人群是背景,都不叫乱,因为有秩序,东西看着多没有问题,有秩序就行,虽然画面里的元素这么多这么密集,但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反过头来看书架这张,视觉元素这么贫瘠,居然还乱,而且,这不是个例,很多很多很多照片儿都有这个问题,又空又乱。
有些人喜欢用大光圈不是因为喜欢虚化的美感,而是觉得方便,他们觉得好像背景虚化了以后就干净了,但恰恰相反,因为如果乱糟糟的背景被虚化了,会显得更乱,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儿:
这张照片儿的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背景的路人还是很显眼。我们甚至可以用再长一点的焦段,开再大一点的光圈,让虚化程度再高一点,但我相信,后面那个路人还是一样会很显眼,不信你可以去试试。
虚化是无法简化背景的,如果背景本来就干净,虚化不虚化无所谓。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背景简洁有序,那为什么还要把他们虚化掉?所以,背景干净无所谓虚化,但如果背景本来就乱,虚化会让照片儿乱上加乱,所有影像都漫散开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清不楚,黏黏糊糊,绝对是“乱成一锅粥”这个短语的真实呈现。
取景器很小,看不了那么清楚,所以,如果虚化程度非常高,你就只能看清你的拍摄主体,从而变成你就只看你的拍摄主体,你就会越来越不在意背景,因为你在拍的时候根本看不清后面有什么东西,如此一来,你就无法对“框”里的一切负责……等你回家在电脑上看图的时候,才会发现,后面有路人,有自行车,有垃圾桶,人脑袋上长出一根非常碍事的电线杆,但不好意思,饭已熟木已舟。
再多说一句,如果你想靠后期技术抹掉背景的杂物,虚化的背景比清楚的背景要难抹得多,因为虚化的背景全都是渐变……如果想修得细致,修掉杂物以后还要补渐变色,不然就会像狗啃的一样。但,补渐变色,这事儿太难了。
好,咱们说回到上面书架的那张照片儿,如果那些影子是虚化的,那就是一个无比细腻的灰阶渐变,而且还不是纯色的灰阶,因为这是彩色照片儿,我可没有那个工夫靠后期把那个影子修掉。所以,我把书架左边的那些杂物清走了,清走他们,墙上就没有影子了,这多简单。
但没有影子就够了么?我们看书架的最上面一层,扔着几本散书,我们从下面透过网格能看到它们,那几本散书跟这张照片儿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也要清掉……于是,我们就又有了这么一张照片儿:
# 死空区域
咱们先来看看留白长什么样:
我不多废话,你可以去看一看山本昌男和郎静山的照片儿,我相信你应该能分辨出来什么叫“留白”,什么叫“没用的死空区域”……基本上可以总结为,那个“空”有没有意义。
而书架两边的墙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把这张照片儿裁成了正方形,导进 NOMO 套个滤镜,然后,我就可以发朋友圈了。
最后这个样子当然也不是最完美的样子,比如书架后面的影子很乱,书架右边的投影很重,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关了大灯,找一盏台灯,从正前方打光,还要注意得套上灯罩,这样就不会有那些影响观感的影子了......所以,总还是有可以优化的地方,而这,只是一张朋友圈照片儿而已。
如果我能拍成右边这个样子,我就不能随便拍成左边这样就发……所以,以上这些,我认为无关技术,你很难说做到这些需要什么摄影技术,这只有关于态度。
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先拍规矩就是最好的选择。
# 逼近/留缝
上次聊的是怎么让照片儿看起来规矩一些的问题,我觉得那些做法无关摄影技术,只是态度问题……而这次要聊的,也是这样,看起来像技术,但其实没啥关系。
我们从“视觉冲击力”开始聊。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创造出视觉冲击力这个东西,比如那些色彩型摄影师,用颜色创造视觉冲击力,比如那些结构型摄影师,用几何创造视觉冲击力,比如那些战地摄影师、风光摄影师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用内容创造视觉冲击力……当然,用内容创造视觉冲击力的那些人,尤其是其中非常优秀的那些,也不光是靠内容,还需要靠其他,但这不是这封信的重点,所以略过。
除此之外,还有人用古典光影创造视觉冲击力,或用闪光灯直闪创造视觉冲击力,还有人用前期多重曝光或后期创意合成的方式创造视觉冲击力,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还可以组合,比如色彩 + 光影、色彩 + 结构、色彩 + 光影 + 结构:
再比如光影 + 内容,比如内容 + 闪光灯,比如闪光灯 + 多重曝光……目的无非就是一层一层地累积视觉冲击力,让你打眼儿一看就被震蒙了。
好,现在说回到你,我假设你对色彩不敏感,我假设你对结构没概念,我假设你平常碰不到什么让人震惊的画面内容,我假设你不喜欢闪光灯,我假设你搞不定多重曝光也不擅长后期合成,我假设你甚至连怎么把光影用好都稀里糊涂的,怎么办?
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办法,什么审美能力都不需要有,什么专业知识都不需要会,什么拍摄技术都不需要练……就一个字:近。
拿拍人举例,你有试过在一米内拍人么?但一米就足够近了么?你有试过在半米内拍人么?或者在你镜头所能承受的最近对焦距离拍人,二三十公分……你如果试过,你就会知道,即便你拍的那个人跟你关系非常亲密,但到了这个距离,他是会紧张的,而同时,你也会紧张。
这个紧张很重要,这个紧张会让你们俩都支棱起来。
因为你离他距离足够近,所以你很轻松地就能拍到最表面一层意义上的视觉冲击力,然后当然,如果你拍得足够多,你就还有能力捕捉到他在持续紧张的过程中最自然的那个瞬间,那是你不常看到的,是他家人朋友们不常看到的,甚至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的样子……这就又是另一层视觉冲击力了。
如果这样的照片儿再加上颜色啊光影啊什么的,就我前面说过的那些东西,一层一层加码,能加的都加上,通常就差不到哪去了……但这个“近”,显然是所有码里最容易加的码,因为你离近拍就行了嘛。
第二个话题,“近”还是一种简化背景最省事儿的手段,就一句话。
比如这张照片儿:
你知道戏班的后台有多乱么,而且那儿还有一面镜子,如果随便拍一张就会完全乱成一锅粥……所以,我能做的,只有离得非常非常近去拍。
第二个话题这就说完了,开始第三个话题:简化背景为的肯定是突出主体,但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拍环境,怎么办?有的时候,我们就是没法儿简化背景,怎么办?
背景,听起来是个没那么重要的事儿,但有很多我想举起相机的瞬间,就是因为背景不行,我就打消了念头,主体再吸引人也没用,因为那必然会是一张废片儿。
我们经常会说背景要简洁,简洁的意思是不是大白墙?显然不可能是这个意思。背景简洁的意思是背景不乱,背景不乱的意思是背景不抢戏,所以,如果想让背景不抢戏,他要么就是干干净净的,要么就是整整齐齐的,要么就是不碍事儿……但我相信你一定见过那些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好照片儿,你可得仔细看,看看那些乱七八糟到底有没有碍事儿。
我们来看看 Matt Black 的几张照片儿:
这就是干干净净的背景,但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太乱了,这种背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拍过照片儿,你一定明白这种背景有多难得……但照片儿还得拍啊,怎么办?继续。
先看前两张,环境肯定不如刚才那三张干净,但还说得过去,而,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小迹象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在乱里找不乱的地儿,然后把主体塞进去。
再看下面两张,这是我们经常见的环境,乱七八糟,但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拍到这些乱七八糟,我们肯定不会是每张照片儿都要大脸嘛。那我们就找一找,在这个乱七八糟里,有没有一小块净土,可以把主体塞进去。可以是主体亮背景暗,可以是主体暗背景亮,也可以是主体又亮又暗,但背景是中性灰。这适用于黑白照片儿,也同样适用于彩色照片儿,总之,就是要让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这样一来,画面主体的后面没有干扰,同时,还把整个环境拍出来了。也就是说,在交代清楚环境信息的同时,环境也并没有影响主体的存在感……甚至,正是因为环境信息的完整,才更凸显出主体的重要地位。
以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照片儿:
非常典型,意图非常明显。上面这些照片儿都是 Matt Black 拍的,但你也可以去看看其他好照片儿,你会在很多很多好照片儿里见到这个手法,非常基础,很普遍,很常见,很好用。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这只摄影界的名鸡。
到了这一步,就是我们要怎么把这个手法应用到我们的日常中来的问题了。
上面那张乱七八糟的照片儿,我需要拍到屋里所有的乱七八糟,因为这张照片儿的主题就是乱七八糟,但是,这张照片儿有两个主体,而环境再乱,也不能干扰到旺财和六一……所以,我需要考虑,怎么才能让他们俩更显眼地存在于画面中。
最开始,窗帘是拉开在两边的,将近午夜,窗外一片黑漆漆。旺财是背光的,他整个人都很暗,如果他后面是一个黑漆漆的背景,他就会变得非常不显眼,尤其是他的头发,除了最脑瓜顶上的一点点高光之外,其余部分都会完全融入黑暗。所以用黑色当背景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问题还不光是黑色,而是落地窗的框子,他们是顺光的,他们的反光非常显眼,所以,如果我把窗帘就放在一边随便一拍,一是旺财会隐形,二是旺财的脑袋上身子上会插满背景的窗框。
所以,我把右边的窗帘拉起了一半,让旺财的脑袋处于一个有高亮且相对简洁的背景之前。这样一来,旺财的问题就解决了。
接下来,六一。
他是一只白猫,虽然他足够亮,但如果他的背景是地板,那他就不会特别显眼,而且你可以看到,他脑袋后面的地板是顶灯光线直射最亮的一块……所以,一样的道理,我在他脑袋后面放了一个箱子,挪到面冲我的那一面儿正好逆光的位置,这样,我就给白色的六一找到了一个暗色的背景。
而这,只是一张朋友圈照片儿而已。
如果你能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朋友圈照片儿,如果你每次拍照片儿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些小细节,那等你真的要正经拍点什么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很多……不要指望着平常不注意,真拍的时候就能注意到,不可能的。
“逼近”和“溜缝”算不算摄影技术?你说算也行,但我觉得,这两件事儿简单到都谈不上技术,包括上次说的“横平竖直”“注意边角”和“死空区域”,这五件事儿应该是个人都会做吧,所以,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去做,因为他们毕竟也挺麻烦的,会严重拖慢拍摄效率。
但问题是,你真有那么着急么?
# 死空区域
白墙这个东西很容易变成画面里的死空区域,大面积的黑影也容易变成画面里的死空区域,但类似这两样东西的那些画面元素是很容易被感知到的,他们只要一出现,如果不是你刻意而为,你就会本能地感觉有点空,或者说有点儿堵,反正就是不舒服。
如果死空区域足够典型足够明显,基本都是比较容易被我们注意到的,但有这么三样东西,会让我们完全意识不到他们对于整个画面来说其实是没用的,那就是:草地、水面(江河湖海洋)和天空……而,鉴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能见到什么面积足够大的草地和水面,所以,最要命的就是“天空”这个东西了。
如果我们的画面里出现草地、水面和天空,我们总会误认为它们是画面里的一部分,但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拉低一张照片儿水准最好使的利器。
之前讲“死空区域”的时候我大概提到过,如果一片“空”空得有意义,那他就是所谓的留白,如果一片“空”空得没意义,那它就是死空区域……这次我要再进一步说明,“空”代表的不是完全空白,满满当当的也可以是空,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意义。
比如,看这张照片儿:
每次赶上好天气,朋友圈里就都是这样的照片儿,但在我看来,这张照片儿就是由三个空区组成的废片儿。
首先,天空,即便白云密布,但在我的概念里,这也是空的,因为没有任何意义,况且,这个蓝色太吓人了,像“魔法换天”搞出来的玩意儿;接着,绿地,即便枝繁叶茂,即便绿草如茵,但在我的概念里,这也是空的,因为没有任何意义;然后,路面,真·什么都没有;最后,画面里点缀着一些没用的楼,没用的牌子,没用的人,说实话,这张照片儿还没有一张白纸让人看着心里舒服呢。
也许拍照片儿的那个人会说,我就是想展示今天天气超级好,我就是想展示我家门口儿的绿树、绿草和步道,所以我拍上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杠精体质的它来说,它怎么拍都对,但对于想正经学拍照片儿的你来说,尤其是从摄影的角度来说,你拍到的越多,别人就越不在意画面里的东西。
# 挡天
单张照片儿的信息承载量非常有限,我们生怕别人看不到我们最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才要不遗余力地减少一张照片儿里没有意义的画面元素和区域面积。
我们再来看几张照片儿:
这六张照片儿里都有天空,但你可以看到,天空的面积都非常小,我发现,貌似大家都不太喜欢天空这个东西,所以,大家经常会想方设法地挤压天空面积……
再看看我们之前常说的 Alex Webb,也是一样,要么就是不给天空机会,要么就是想尽办法把天空挡住,在不破坏构图的前提下,能挡多少是多少:
然后,说句题外话,正好儿,顺便你也可以看看这些人的照片儿里的蓝色,然后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说最开始的那张照片儿的蓝色吓人了……这都是咱们前面讲过的,所以我只是提一嘴,就不展开细说了。
人眼对蓝色和绿色非常敏感,稍微差一点儿就会觉得怪,然后恰恰天空和草地是这两个颜色,所以这也是另一个不要随便拍天空和草地的原因,除非你有能力处理。
特立独行了一辈子的 Saul Leiter 也干了挡天同样的事儿:
但是,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们确实见过那种大片大片的天空,而且还有很多照片儿就靠大片大片的天空变成了名作,所以我们有必要聊一下这件事。我们拿寇老师的一张照片儿举例:
虽然这片天空非常必要,少了他不行,但请问,地平线上的那个不起眼的工厂重要不重要?当然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那一小点工厂,整片天空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足够绵延的地平线、小小的工厂、烟囱上冒的黑烟、大片的乌云和占了画面 5/6 面积的天空,全都是必要的,这个画面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而且他们相互衬托,合力组成了这个画面,少一样儿都不行。这大概就是顶级照片儿的样子了吧,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寇老师拍的照片儿是“什么都对”的照片儿。
最后,我们看回 Saul Leiter 的那张照片儿。虽然他用棚子挡住了天空,没有天空碍事了,但棚子在画面上留下了占比 2/3 的黑色,这一大片黑色算不算死空区域?
根据寇老师的那张照片儿,我们貌似总结出了一条评定标准,那就是看照片儿里的“空”能不能去掉。如果能,那就是没用的死空区域,如果不能,那就是画面必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当我们去掉那片空白,如果画面依然能成立,那就说明那片空白是没用的死空区域,反之亦然。
好,来看 Saul Leiter 这张照片儿的演绎版,首先,把黑棚子全拿掉:
很有电影感,但这个画面就像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随便按了一下暂停,这不会是一张特别让人想截图下来当壁纸的一帧,因为如果这张照片儿是这样的形态,我们就会集中注意力观察摄影师对画面中各种视觉元素的设计。比如视觉重心是否有偏移,比如视觉元素的位置关系,有没有遮挡和重合,在构图上是否稳固,比如颜色搭配是否协调……如果我们看的是这些,那这显然是一张过于随意的照片儿,没有任何设计感,除了漫天大雪的场景和胶片淡定的颜色之外,再没什么别的东西可看了,摄影师在这张照片儿里没有任何存在感。
它就不像这样的画面,一眼就能看见 Wes Anderson 的灵魂游荡在每一颗像素格里。
The French Dispatch Wes Anderson/Robert D. Yeoman
好,继续看第二种演绎: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照片儿,隔着门框,隔着窗框,隔着各种框,利用他们以为的“留白”,把照片儿搞成比如这样。
如果 Saul Leiter 拍那张照片儿的时候,他发现他脑瓜顶上的棚子是个直沿儿,我相信他肯定连相机都不会掏出来……直沿儿会把黑色变成死空区域,但折来折去的那个沿儿可以生生地把那么大面积的黑色变成画面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面积不够大都不行。
所以,再来看第三种演绎:
这是一种高级摄影爱好者的构图,能看出摄影师对画面的设计,不过,即便这张图的黑色面积比原图的黑色面积小了很多,但这张图的黑色反而像死空区域,你会觉得那片黑色没有质感,没有层次,没有内容,没东西看……从而,你很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下面那一小条儿,然后就又回到第一种演绎的问题了。
那为什么面积大的黑色反而有东西看呢?因为原图让你看的就是那一大片黑,根本就不是底下的那一小条儿,顺着大面积的黑色看下来以后,你会进而看到那条精巧的折线……按理说,那条折线非常抢眼,但你还是会先顺着黑色看下来以后再去看他,为什么?因为黑色面积太大了!
至于底下那一小条儿,他的作用就是为了强迫我们看那一大片黑色和那条精巧的折线,那一小条儿里的内容并不重要,只要保证不抢眼,不难看,不影响整体观感就足够了。
最后,说说那条折线。除了观察层面的精巧,那条折线为什么尤其精彩?你看高上去的那个尖尖,那个尖尖里面有一棵树,树干和树枝正正满满地填在那个空当里……我相信,那绝不是蒙上的。
对于这张图来说,黑色面积小,意味着摄影师不够笃定,面积大,意味着摄影师足够自信,非常有底气。
Saul Leiter 这样强悍的摄影师,除了敢不加节制地使用颜色之外,还敢拍糊片儿,除了敢拍糊片儿之外,还敢这么暴力地在照片儿里塞这么大面积的黑色,除了敢这么暴力地塞黑色之外,还敢调侃那些殿堂级的大师,除了敢调侃大师之外,还敢一辈子躲着名声……但后来因为他实在是太耀眼了,临死前出了大名,最终没能按照自己所愿,平静地度过人生的余日。
类似 Saul Leiter 这张照片儿的,还有另一张照片儿:
一模一样的意图和处理方式,这种照片儿让你看的就是这片大面积经过设计的空区。
所以,空区变成了照片儿的主体,那他就不是空区了,而空区之外区域,也就是这两张照片儿里露出来的那两小条儿,反而变成了概念上的空区……于是,这两位摄影师,都选择不给新变成空区的空区留太多机会。
至于“空区变主体,非空区反变空区”的问题,《三体》里写到过:
“你为什么喜欢雪山呢?”
“我喜欢国画啊。”
“国画和雪山有什么关系吗?”
“罗老师,你知道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吗?油画让浓浓的色彩填得满满的,有位大师说过,在油画中,对白色要像黄金那样珍惜;可国画不一样,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空白,那些空白才是国画的眼睛呢,而画中的风景只不过是那些空白的边框。你看那雪山,像不像国画中的空白?”
——《三体Ⅱ·黑暗森林》
处理天空的能力,就是处理死空区域的能力,处理草地和水面的能力,就是处理死空区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体现在两点:一是对画面中存在死空区域的敏感,二是知道怎么解决。
如果一个摄影师可以把天空处理得非常好,那他多半是个非常有经验的摄影师,但说来说去,说的只是天空的事儿么?并不是,这封信说的是死空区域的事儿。
# 三角形
上次我们通过讲“天空”,把空区这件事基本摊平了,但我在那些好照片儿里发现的小伎俩,可不止“挡天”这一招儿……
少废话,先看东西:
这些照片儿都是之前贴过的,我们好像已经非常仔细地看过他们了,也从很多方面分析过他们了,但其实还没完,在这些照片儿里还有一些东西可以看。
九张照片儿来自九位摄影师,地点各异,时代各异,但在拍摄手法上显然都用了景深陷阱,这一点已经不用再多说了,一定会是这样,正经拍这种照片儿的话,非景深陷阱不能为……不过,除了拍摄手法一样之外,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出来,这九张照片儿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三角。
(防杠注:我这几条线能把事儿讲清楚,但放在一起看确实太丑了,你凑合看吧……)
在很多很多照片儿里我们都能看到这种三角,你可以说这是画面的节奏,可以说这是主次视觉重心的排布,可以说这是在把画面填满的同时让画面有秩序的方式……当然,也可以说这叫构图。
三角大概是拍群像拍多视觉元素的时候最好使的一种构图方式了,因为很容易观察到,而且足够简单就可以让画面在稳定的同时多少产生一些节奏感……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三角等于是让画面支棱起来了,而支棱起来是要干嘛?是要戳破空区,尤其是画面上部的空区。
画面上部的空区,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儿熟悉?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可以看到很多用三角挡天的照片儿,比如这样:
多解释一句,这个三角并不是规则,也不是绝对万能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意识。
顺着这个话茬,咱们来说说竖着的照片儿。手机普及之后,很多人都喜欢拍竖着的照片儿,现在弄得连视频都是竖着的了,因为方便,因为在手机上容易看,但,竖着的照片儿是不是竖着拍就行了?不是,我们来看照片儿:
我们能看到每张照片儿里都有非常明确的主体,护旗兄弟、麻将女、大脸男、气球小子和大爪子……但我们要注意画面上半部分,都是满的,而且是有意义的,甚至,我们可以说,这几张照片儿的上半部分成就了画面的主体。
没有那面旗子,那两个人就毫无意义,而且,画面上半部分就会变成无意义的空区……同样的道理,另一桌麻将和观战的路人、电梯和电梯上的行人、花里胡哨的气球、毛渣渣的羽毛和画框外的鸟头,他们不光是平衡了构图,还丰富了画面信息。
然后,再来看一眼我们平常拍的竖着的照片儿:
大概就这样儿,要么空区接空区,要么以为有东西,其实乱七八糟的啥也不是,竖着拍照片儿最怕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横着拍照片儿?因为上下没啥东西看,但左右有。我们为什么要竖着拍照片儿?因为左右没啥东西看,但上下有。这么想,你大概就好懂了。
构图这个东西是没法儿教的,绝不是什么三分法构图、对角线构图、中心对称构图啥的,但前几封信其实我一直在聊构图。我认为,只要能让画面平衡,或者你知道方法有意让画面不平衡,都是好的构图。这其中只有一些隐隐的迹象,一些大家通识的感觉,但完全没有定式,就像我在上一封信里说的,构图不是某种方法,而是某种意识。
其实,构图这个东西,如果聊下去,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我不打算再继续了,因为我相信读信读到现在的你已经知道怎么读图了,所以,后面的路,你自己走吧。
最后,我们再看一些照片儿,很多很多照片儿:
# 来源
- 极客时间《去无方向的信》 (opens new window)专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