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 - 光
说白了,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没有光,也就没摄影什么事儿了。
# 光的质量
光的质量 (Quality of Light):决定光线质量的因素有两条:面积和距离。光源面积越大,光线越软,画面越柔和;光源面积越小,光线越硬,画面越强烈。而在光源面积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远,光线越硬,明暗的分明越夸张;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近,光线越软,明暗的分明越不明显。
但如果把“面积”和“距离”这两条决定光线质量的因素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光源的大小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说太阳大不大,够大了是吧,但它实在是离咱们太远了,挂在天上就像个大灯泡,所以太阳作为光源,即便它本身的面积足够大,但因为它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它就成了硬光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晴天在户外拍照时,你会发现画面里所有东西的明暗都极其分明,光是光,影是影。而如果换到多云或阴天再跑去户外拍照,太阳在云层这个天然柔光罩的遮挡下,就变成了软光源,我们拍出来的画面就会变得非常柔和,没有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度,物体都均匀受光。
除了太阳,我们平常还能见到什么硬光源呢?我们随手就能找到的硬光源有蜡烛、各种灯泡、闪光灯……它们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它们都可以被看作是点光源,就是说,光都是从一个点射出来的,发光面积非常小。所以,点光源往往都是硬光源。但光源的软硬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它们之间也可互相转换。如果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想把硬光源变成软光源,让画面看起来更柔和些,我们应该怎么做?很简单,对于太阳,多来点云彩;对于灯泡,给它罩上个灯罩;对于闪光灯,我们给它套上一个柔光箱。因为云彩、灯罩、柔光箱这些东西的加入,使得从小点里发出来的光,变成了一片均匀光线。这些操作的原理就是靠改变光源面积,让点光源变成面光源,让硬光变成软光,从而达到让画面看起来柔和的目的。
除了靠感觉和经验判断光线的软硬之外,还可以通过**看影子。**影子的边缘是锋利还是模糊,边缘更锋利的,就是更硬的光线,边缘更模糊的,就是更软的光线。
知道了什么是硬光,什么是软光,你就应该能明白:
- 为什么用手机拍照片的时候开闪光灯会把人闪得特别丑,油光满面?因为点光源会把人拍得特别生硬,棱角分明;
- 为什么很多女生都喜欢在室内的窗边拍照片?因为面光源会让人的皮肤和人脸上的阴影过渡显得特别柔和;
- 为什么我们总说“中午十二点不适合拍照片”?因为太阳高度角大,需要穿过的大气层非常薄,光线自然就特别硬;
- 为什么我们总说“日出后跟日落前的那俩半个小时叫黄金半小时”?因为太阳高度角小,需要穿过的大气层非常厚,大气层中的水分让阳光从直射变成了散射,从点光源变成了没那么点的光源,再加上大气层的厚度也客观上削弱了阳光的光线强度,所以黄金半小时的阳光看起来特别完美,咋拍咋有。所以下次如果你想把人拍得特别好看,可以尝试一下在日出后的半小时或日落前的半小时进行拍摄,大概率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知道光有软硬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比如说,硬光更容易塑造脸型的轮廓感,更容易突出被摄物体的纹理和质感;而软光可以让画面柔和,可以平复皮肤上的瑕疵,拍孩子拍老婆拍那些唯美的东西都可以尽量去寻找软光源。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些应用场景并不绝对,还是看你想要的是什么视觉效果。
# 用光
我们管日出之后的半个小时和日落之前的半个小时叫“黄金半小时”,一方面是因为光线由于云层散射变得比较柔和,光线的颜色也会变成金黄,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比较低,与地平线的夹角比较小,光的方向非常斜,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均匀的光照环境。
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这个“黄金半小时”不是严格意义上日出后或日落前可丁可卯的半小时,而是摄影师根据长年的拍摄经验,统称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一段时间为“黄金半小时”。这段时间长则可达四五十分钟,短就不过十几二十分钟,取决于纬度、季节、天气等多种要素。
虽然同属于硬光,但光的方向一变,观感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光的方向要比光的软硬更能决定一张照片的观感。
摄影的核心是“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想干嘛”。
说回到光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又该如何观察光线,利用光线制造出我们想要的视觉效果呢?
传统上,我们会把日常能见到的光源分成自然光和人造光两大类,也就是除了太阳和火之外,其他的都叫人造光。但我们的课程不太想这么分,我想把光分成环境光和人为光两种,具体来说就是除了人为打灯之外的所有光都可以叫环境光。换句话说,环境光不受你控制,你只能合理地加以利用;而人为光,指的是能被你控制照度、方向、软硬的光。
我们先来看环境光。
环境光相对固定,你进入到一个环境中,你基本不能改变这个环境里的光线,那这时候,你就要学着怎么观察光线了。我下面要讲一个日常环境:超市。用超市这个环境当例子,看看你能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些超市看起来特舒服特高级,有些超市看起来特委屈特土鳖,原因其实不在于它卖什么,货品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灯光。
比如,一般来说,熟食区和瓜果蔬菜区的光照强度 (1000 lux) 要高于百货区的光照强度 (800 lux),尤其是瓜果蔬菜区。同时,这两个区域灯光的色温 (2500-4500) 要比百货区灯光的色温 (4000-6000) 低,也就是说更暖一点(色温这个概念我们第六课的时候有提及)。下次去超市,你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这个超市不太会布灯,如果一个超市布灯不讲究,那其他方面估计也悬,这样的超市大概率看起来会让人觉得有一点委屈。所以我们如果拍人,可以选择在这两个区域拍,一是因为它亮,二是因为它暖。
与此同时,生鲜区,就是卖鱼卖虾那块,光照强度也很大,但它色温偏高,光线偏冷。所以,如果你想拍出一团温馨,画面偏暖偏黄,就可以选择在熟食区和瓜果蔬菜区拍;而如果你想拍出干净凌厉、偏冷偏白的画面,就可以去买鱼鳖虾蟹。
除了光照强度和色温,光线本身的质量也是我们进入到一个环境中该观察的要素。比如,超市里一般有两种灯光,一种是灯管,可能会跟货架方向平行,也可能会跟货架方向垂直,然后成片成片地排列下去。但无论超市怎么布置灯管,这些大片大片的灯管制造出来的光场都会是软光。如果再较真一点,跟货架方向垂直排布的灯管组会比跟货架方向平行排布的灯管组的光照范围更均匀,也就是说更软。除了灯管组之外,超市里的另外一种灯是射灯,光线聚集,照度高,但非常硬。按常理,我应该告诉你尽量在软光下拍人,但你已经学了这么多了,也许你会有自己的想法。
虽然这些名词听起来贼专业,照度、色温,就差没提显色指数了,但其实你完全不需要背它们的定义,你只需要观察光线,看哪儿比哪儿亮,哪儿比哪儿软,哪儿的颜色是你需要的,光是均匀散开的还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然后你就可以决定要在哪儿拍,该怎么拍,是顺着光、逆着光、斜着光、还是组合光线……这一切,都在于你的观察和决策。
所以从今天起,我希望你能养成观察光线的习惯,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去看看当时的环境光怎么在人脸上流动;逛街的时候,看看行人怎么在环境光里游走,哪怕你当时并没有打算拍照片。
观察光线的基本方法:进入到一个环境中,先观察光照强度,再观察色温,最后观察光线质量(软硬),通过改变光线方向,寻找不同的光照角度,来改变视觉效果,满足自己的需求。
# 阳光十六法则
阳光十六法则 (The Sunny 16 Rules)。我们除了靠相机里的测光表给出曝光值,慢悠悠地调整参数以外,其实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这个“阳光十六法”。它的用处是在不借助测光表的情况下,仅靠肉眼,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与光照条件,迅速判断曝光值。
它有这么一首诗:阳光十六阴天八,多云十一日暮四,乌云压顶五点六,雪天落雨同日暮。
我来说一下这都是什么意思:在大晴天的光照环境下,如果你把光圈设为 F16,想得到标准曝光值,只需把快门速度设置为 ISO 的倒数就可以了。比方说,现在阳光灿烂,我在户外拍摄,光圈开在 F16,ISO 125,那么我的标准曝光快门值就是 1/125s,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直接设置好进行拍摄。如果我突然觉得快门速度不够快,需要提高到 1/500s,那么我直接把 ISO 调到 500 就好。这就是诗里面的“阳光十六”。
但是,如果我在阳光灿烂的光照环境里想用 F11 的光圈怎么办?很简单,因为光圈从 F16 变成了 F11,增大了一档,所以曝光也就增大了一档,如果想把这一档曝光拉回来,那么快门速度和 ISO 在互为倒数的基础上,要么快门速度增快一档,要么 ISO 减小一档。
比如,现在阳光灿烂,我本来应该用“F16,1/500s,500”,但现在我的光圈变成了 F11 了,所以要么我的快门速度变成 1/1000s ,要么我的 ISO 变成 250。这全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基础知识,为什么说要多加练习,因为等你足够熟悉这些东西以后,根本就不用掰着手指头算这些参数了,看到一个场景你马上就能直觉性地调整参数。
阳光灿烂 (F16) = 影子黑,影子清晰可见,影子边缘锋利;多云 (F11) = 影子发灰,影子边缘柔和;阴天 (F8) = 影子隐约可见,或者说几乎不可见;雨雪前 (F5.6) = 没有影子;日暮 (F4) = 没有影子,日暮指的是太阳已经落山但天还没黑的时候,不是夕阳。
现在你知道了如何观察光线,知道了如何利用太阳的时间、太阳的方向来拍摄照片,还知道了在室外的不同光照条件下如何快速调节参数。你可以拿着相机出门试一试我们讲的这个“阳光十六法”,跟“景深陷阱”一样,好用得不行不行的。
#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光线的方向,带你初步了解了不同光线方向是如何影响画面效果的。我也说了观察光线的方法,强度、色温、质量(软硬)、方向,光线的四大基本要素。想拍出好看有创意的照片,除了构图外,就是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这四大要素,把“观察光线”变成你日常的一部分。有效利用光线所制造出的不同明暗效果,才能拍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照片。
除此之外,我还说了一下阳光十六法则,如何在不借助测光表的情况下,快速判断曝光参数。还是那句话,在实际拍摄时,你根本不会有慢慢调整曝光值的时间。学会阳光十六法则,结合之前的景深陷阱,你就能手起刀落,无往不利。
# 课后小练习
- 使用“阳光十六法”,在一天里的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天气的不同天,外出进行拍摄。
- 在黄金半小时的时候,拍摄一组肖像。要求:让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在人脸上,太阳不能动,所以你要主动调整人在光线中的位置和朝向(比如背对光线、完全面向光线、光线从侧面打过来等等),观察不同的光线位置对人脸的影响。
# 人为光
人为光有两种,一种叫闪光灯(strobe light,strobes,或者叫 flash),一种叫常亮灯(continuous light,直译为持续照明)。我们先来说说闪光灯。
# 闪光灯
闪光灯说白了也是一种灯,只不过它闪一下就灭了。那对于相机来说,一盏闪一下就灭的灯和一盏一直亮着的灯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两张照片。
它的方法是使用相机上的 B 门长曝光,外加连续多次点亮闪光灯拍摄而成(学名叫频闪摄影)。在实际拍摄时,摄影师先将长曝光打开,希区柯克每向前走一步,摄影师就手动控制闪光灯让它闪一下。画面里有九个希区柯克,证明闪光灯闪了九次,在这个过程中,相机快门始终保持打开。因为拍摄环境非常暗,除了闪灯就没有其他光源了,相机只能捕捉到闪灯点亮时的画面,所以人物没有运动拖影、并且九个影像彼此分离。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搜的一个摄影师用常亮灯 + 长曝光拍摄的照片。不同于闪光灯亮一下就灭,常亮灯始终点亮着画面里的舞蹈演员。虽然都是用 B 门长曝光,但用常亮灯拍摄到的图片,人物的运动轨迹就会是由拖影构成的一片模糊,区别于用闪光灯频闪拍摄所得到的清晰、分离的运动轨迹。这也就是闪光灯和常亮灯的最大区别。
在使用闪光灯时,相机捕捉到的是物体被点亮的那一个“瞬间”。所以,在使用闪光灯时,你的拍摄参数是根据闪光灯的亮度(也就是闪光灯的输出功率)进行设置的,而不是像常亮灯那样,对周围整体环境进行测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在没有其他工具辅助的情况下,闪光灯拍出来的照片都比较“硬”,因为它只管被点亮的部分,相机也只能根据被点亮的部分设置参数,而那些没被点亮的周围环境统统都会是阴影,这也就是为什么用闪光灯闪出来的照片,前景跟背景的明暗差异通常都比较大。
我们现在可以部分回答刚才的问题,大白天开闪灯,它还能点亮前景,压暗背景,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要它足够亮,就能让你完全忽略环境光源,用它来突出前景主体,起到简化画面的效果。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大光圈虚化?所以你看那些喜欢拿闪灯到处闪来闪去的“新锐”摄影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跟喜欢开大光圈虚化的老法师没什么太大区别。
我们来看一张特别典型的闪灯照片。
看这张非洲土著的照片,注意看人物后面的背景,非常暗,但这并不是因为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天快黑了,而是因为闪光灯把背景给压暗了。我来简单讲一下原理。
假如没有闪灯,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光效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我现在在这人边上支了一盏闪灯,我们知道,功率再强的闪灯也不可能照亮那么远的背景,所以,只有前景这个人物本身会被闪灯点亮。
现在,我打开闪灯,给人物打了 1EV 强度的光,也就是说人物的曝光值提高了一档,这时候人物就有点过曝了,为了保证人物的曝光值不变,我需要调整相机参数,让相机的曝光减一档。这样一来,虽然人物回到了原来的曝光状态,但因为闪灯没法把远处的背景也打亮,所以背景的曝光就比原来降了一档。如果闪灯给人物打了 2EV 强度的光,同理,在我们调整完相机参数以后,人物曝光保持不变,但背景的曝光就会降两档。
这也就是为什么用闪灯拍照片,我们能把白天拍成晚上,能把白色背景布拍成黑色背景布。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的操作。
我们用闪光灯,不仅可以控制光源的位置和光线的强度,还可以修饰光线,改变光线的质量。下面这张照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之前讲光的方向时说过,逆光下一般没法儿拍照片,因为人物会漆黑一片,除非你要的就是那种漆黑一片大逆光的效果。但有了闪灯就不一样了,即便人物背对着太阳,你也一样能拍到清晰的人物,因为闪光灯把逆光下的人物给点亮了,上面这张图就是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左边人物在逆光下完全看不清,右边人物由于闪光灯补光,逆光也清晰,注意看:她头顶的闪灯罩了一美容碟,让光线更柔;她腿边还放了块反光板,原理是利用反光材料,把从头顶射下来的光线反射回人脸上,减少阴影。
为了彻底掌控光线,我们发明了很多修饰光线的工具。这些东西都只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光。而控制光,就是控制我们前面讲过的四要素:质量、方向、强度、颜色。通过调整光源面积来控制光的质量,限定光的路径来控制光的方向,选择不同输出功率来控制光的强度,增加各种滤色片来改变光的颜色……所以,塑光配件再多,我们也不用慌,看一眼那个东西能怎么影响光线,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用它了。
# 常亮光
本质上,常亮灯和闪光灯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非还是靠调整光源面积以控制光的质量,限定光的路径以控制光的方向,不同功率和档位用来控制光的强度,各种色片用来改变光的颜色。但是,常亮灯跟闪光灯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所见即所得。用闪光灯的话,需要你非常清楚各种参数,因为它闪和不闪差别很大,即便它闪了,它闪的那一下你也看不清,只能在成片上看效果。但常亮灯就没这么麻烦,你看见的是什么,拍出来就是什么。
常亮灯的集大成者应该就是电影布光了吧,所以电影截图可以被我们拿来当成最好的教学模板。
电影布光基本就是把光的四个特性都攥得死死的,任何一丝光亮都是为了画面服务的。
插一句,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电影截图里有一些场景的光线环境非常暗,但是景深又非常大,跟我们日常在暗光环境下拍照片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这是怎么做到的?不知道你见没见过电影的片场,经常都是灯火通明的,非常非常亮,景深大是因为用了小光圈,小光圈把画面压到了这么暗……所以电影里有些场景看着特别暗,但其实拍的时候片场特别亮。
这里再说一个实用小窍门:日常用 RAW 格式拍照片的时候,可以多选择在暗光环境下进行拍摄,这样做比较容易控制影调。或者是寻找光比比较大的场景,然后使用低于标准曝光值的参数进行拍摄,这样做的话,一是能给后期留下更多空间,二是能让影调更丰富,更戏剧性。
比如我拍过这么一张照片。
看起来像棚拍,像用了闪光灯,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一盏昏黄的小台灯,给灯泡套上塑料袋(或者裹上餐巾纸也行),柔和地打亮人物的左脸,再用枕头挡在这盏台灯的后面,不让它的光过多地溢出到墙壁;一把手电筒从斜后上方直射下来,较为强烈地打亮人物的右脸;前面把电视打开,调到一个纯白的画面,给人物正面补一点点光,一是保证正前方不会漆黑一片,二是保证人物的眼睛里有眼神光。
光这个东西,真的没什么新鲜的,“正经打光”也绝对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技术。台灯、手电筒、塑料袋、枕头、电视,再加上两三好友,或者其实都不用这么复杂,就用一盏台灯,只要它的距离对、方向对、光照强度对,你就能拍出一张比较像样的照片。
# 平方反比定律
平方反比定律 (Inverse Square Law) 指的是:物体或粒子的作用强度,随距离的平方而线性衰减,即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光是粒子,所以光也遵循这个定律。先来看一眼下面这张图。我们把这个定律用最简单的方式画出来,省略掉那些复杂的学术名词和公式,方便你理解。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这张图,上面一排数字是光的输出功效,下面一排数字是距离,两排数字都没有单位,这就是一个比例的示意图。我们以距离为 1、光的输出功效为 1/1(全功率输出)为基准,当我们离光的距离变成 2 的时候,光的输出功效变成了 1/2²,也就是 1/4,当我们离光的距离变成 3 的时候,光的输出功效变成了 1/3²,也就是 1/9。很好懂,是吧?
但我们知道这个以后能干嘛?这就又回到我们之前说过的,通过打灯,能把白墙拍成黑墙。
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在一间纯黑的屋子里,这间屋子刷满了大白墙,我有一个模特,还有一盏闪光灯。我要给这个模特拍一张背景是黑色的肖像。如果我让这个模特贴着墙坐,那无论我怎么调整闪光灯的功率或位置,无论我怎么调整相机参数,我也不可能把白墙拍成黑墙,因为模特跟光源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他背靠的白墙跟光源的距离,光源作用在模特身上和作用在白墙上的效能基本上是一样的。
我可以保持闪灯跟模特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让模特远离白墙,这样一来,光源作用在模特身上和作用在白墙上的效能就不一样了。模特受光依然充足,但白墙因为离光源远了,所以就暗下来了。当我们让模特远离白墙到了一个足够远的距离,白墙就能彻底变成黑墙。
现在变成了是一间光照充足的屋子,依然是白墙,我依然要用闪灯给这个模特拍一张背景是纯黑的肖像。首先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只要这个模特贴着墙坐,那无论如何我是不可能把他身后的白墙拍成黑墙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利用光的平方反比定律,让他远离白墙。但是,远离白墙以后,白墙因为屋内光照充足也还是白色的呀,这咋办?我们这节课前面讲过怎么用闪灯压暗天色,可以翻回去看一眼那张非洲土著的照片。但现在,我们要反过来考虑一遍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闪灯,我们能不能通过调节光圈、快门、ISO,把一间明亮的屋子拍成一片乌漆嘛黑?当然没问题。我可以把光圈开得超级小,把快门速度设置得超级快(但需低于闪光灯的最高同步速度),把 ISO 调到最低,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光照充足的屋子拍得乌漆嘛黑,白墙就会变成黑墙。当然,这个时候模特也是黑的。所以我们要让模特离闪灯非常近,把闪灯功率调好,这样一来,闪灯闪的那一下,会把模特打亮到一个合适的曝光值,但黑墙还是黑墙,因为闪灯照不到墙壁(光的平方反比定律,闪灯离墙太远,光线衰减没了)。也就是说,我们靠调节相机参数,把屋里本来的光照给压没了,然后又靠闪灯,给模特打出了一个标准的曝光值。
# 小结
我们现在知道了光分软硬,光的软硬跟光源面积和光源距离有关。我们知道了怎么通过影子判断当前的光照环境是硬光还是软光,影子边缘锋利是硬光,影子边缘模糊是软光,但光源的软硬不是绝对概念,是相对概念。我们还知道了硬光适合拍什么,软光适合拍什么,一些“看起来可能不太适合拍某一题材”的光源,也可以根据你脑子里的构想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我们现在知道了有些光源我们能控制,有些光源我们不能控制。面对那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光源,我们要去观察它们,利用它们。比如太阳这个大灯泡,我们能利用它的角度、利用它的颜色,我们能根据它的状态,用“阳光十六法”快速调整相机参数。我们还知道了光的方向比光的软硬更能决定一张照片的观感。
我们现在知道了闪灯到底是用来干嘛的,知道了一堆用来修饰光线的器材和方法,知道了如果我们把光的四大要素紧紧地捏在自己手里,就能创造出我们想要的视觉效果。我们知道了“正经打光”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技术,生活里的任何光源都能为我们所用,只要它的距离对、方向对、光照强度对,我们就能拍出一张比较像样的照片。我们知道了光的平方反比定律,结合闪灯的特性,我们可以把白墙拍成黑墙,可以把白天拍成黑天。
# 来源
- 极客时间《摄影入门》 (opens new window)专栏笔记